《祭祖的意义和礼仪》第二十五课
孝是中华文化根——祭祖与孝道
报本反始 ,不忘其初
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,是中国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。 而我们成长过程可能都曾有误区,觉得好像老祖宗的东西过时了,甚至觉得祭祖是不是有迷信色彩。 回想自己在中学时代,都还比较崇洋媚外,书桌前贴的还是西方动作影星的照片。 我也非常感恩祖宗保佑,让我遇到老祖宗的教诲,能把这些错误观念转过来。 其实,祭祖的深义,就是让人饮水思源,不忘自己的根本。 中国自古被称为“礼仪之邦”,《大戴礼》告诉我们,礼有三个根本,“天地者,性之本也”,天地是所有生命生长的根本; “先祖者,类之本也”,先祖是人类的根本、源头; “君师者,治之本也”,一国的国君和老师,是这个国家能不能安定的根本。 看到《大戴礼记》所谈的礼的三个根本,我们就了解这么多地区拜“天地君亲师”,都是有经典依据的。 确实如经文讲的,没有天地,万物怎么生长? 没有先祖,怎么会有我们? 饮水思源,水有源,树有根,先祖是我们的根本。 再来,没有领导者主政治,没有老师主教育,整个社会怎么可以安定? 所以从祭礼就可以看到,中国人,中华民族的人格当中,就是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,这个知恩报恩的心就从不忘天地君亲师的恩德中启发出来。
真正的意羲:承传中华文化
可能我们对几千年来先祖的恩德,以及中华文化的宝贵,没有太深的体会。 真的 ,我们最要感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万姓祖先,我们读书时,读过有个叫“四大文明古国”,有古埃及,古印度,古巴比伦,还有我们中国。 而其他的民族,文明血脉出现断层,都没落了,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绵延了五千年都没断,而且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,这在全世界是除此一家 ,别无分号。 人世间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,有因必有果,果又会变成因。 《易经》把天地间非常重要的真理告诉我们,“积善之家,必有馀庆。 “我们的祖先,三皇五帝、尧舜禹汤、文武周公,全都是圣人。 近五千年来历代祖先他们自己履行仁羲道德,教育后代也是五伦五常、四维八德,这种教育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改变。 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人这样的族群,既从伦理道德起家,又能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。 所以中华文明渊远流长,这不是偶然,这是我们祖先的圣德在庇荫着我们,祖先的智慧在引领着我们。 我们今天可以学到中华传统文化是结果,原因是我们祖先有这么好的文明传下来。 我们现在学是结果,又将变成一个因:我们学得好,可以再传五千年; 我们不学,那中华文化就断在我们手上, 那我们就对不起祖先 ,也对不起后代子孙。 所以慎终追远、承先启后、继往开来,应骸是我们的本分。
中华文化牵动世界和平
我们要了解,中华文化的弘扬,其实是维系着整个世界的安定。 我们也看到这个世界,在这一百多年来,功利主义横行,呈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。 英国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全世界非常有权威,他曾讲到,“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,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”,这是高度推举我们中华文化儒释道的教育。 汤恩比博士这句话讲得很重,所谓“唯有”,就是说唯一只能靠中华文化来救世了。 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,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个大时代,应该肩负起救世界的责任,人生短短几十年,不能白来世界一遭 ,应该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,要对家族、对社会、国家、民族以至世界有所贡献,这样的人生才充实,才有意义。
承传文化,从根救起
现在社会动乱,我们要找最重要的、真正能治病的,那就是寻根、寻找中华文化的根,从根救起才真正能救社会。 我们中华文化是以儒道释三家为主流,三家的教诲“理同出于一源,道业行而不悖”,其根源都是孝亲尊师,教学的方法虽有不同,但都可以相互配合。 儒家的根是《弟子规》,道家的根是《太上感应篇》,佛家的根是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。 整个中华文化用一个字代表,就是“孝”字,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,孝顺父母,以至于把下一代教好,家道得以承传,才对得起祖先、对得起父母, 是孝的延续。 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,首先心态要正确。 《弟子规》讲“不力行,但学文,长浮华,成何人”,所以我们学习的态度是“学儒”“学道”“学佛”,不是搞学术 ,不是搞“儒学”“佛学”“道学”。 我们共同发愿利益家庭乃至天下,万丈高楼平地起,第一步就从根本开始做,从孝道开始做,《弟子规》的“入则孝”,就教我们孝道怎么落实。 回想父母恩 第一是“养育、教育恩”。 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,父母还有养育、教育之恩,所以人不孝父母,那就没有做人的根本了。 就像母亲“怀胎守护”的辛劳, 很多女性会害喜, 在不舒服的情况下还要勉强把食物吃下去,都是念念为孩子着想。
其实整个天地,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,好像有一个循环 让人能够这一生不留下遗憾,能把父母的恩德回报圆满。 我们因有父母的养育、教育而成长, 我们什么时候来回报父母这个恩德? 父母上了年纪,我们扶着父母行走。 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,无数次地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励。 所以,做什么事最让自己的良心很安? 就是孝顺父母。 照顾老人吃饭,因为老人有时饭菜不小心掉下去。 我们小时候,父母喂我们吃饭、教我们吃饭,也是花了无数的心血,从来没有对我们一点嫌弃的。 父母老了,我们在这些生活中都能非常细腻地去体恤,决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。 这不就是让我们在这一生能回报所有成长过程中,父母点点滴滴的辛劳? 我想,这是上天给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个礼物,所以,能孝顺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。 其实人最大的福气就是心安理得,俯仰无愧。
第二是“临产受苦恩”。 生产是相当痛的,我曾经听过比喻,阵痛的时候北常难受 ,好比拿着一支刚刀, 每隔十五分钟在手上划一痕。 再来,“生子忘忧恩”,这么大的苦,当孩子生出来,第一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? 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,念念想着孩子的安危。 接着,“哺乳养育恩”孩子生下来前三年都在母亲怀抱中,没有生活能力,我们三岁前,可能喝掉几百公斤母亲的乳汁,那等于是母亲的血,她身上的营养。 所以为什么女人的骨头比较黑、较轻? 就是养育子女过程中耗损掉的。
还有“咽苦吐甘恩”母亲自己吃粗劣的食物,都把最好的饮食留给我们,“推干就湿恩”孩子半夜尿床,都把干的地方让给孩子睡,自己睡湿的地方。 其实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,好的都留给我们,辛劳都自己承受。 “洗濯不净恩”,我们成长过程,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。 我印象很深,曾经有位母亲,她孩子才几个月大,她说她觉得孩子的大便一点都不臭。 我那时听,因为这个母亲讲得非常诚恳、非常认真,我马上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情。 她说,孩子大便下来,她的心思都是放在大便的颜色、形状好不好。 连最脏的东西,都没有一丝毫的嫌弃,念念都是孩子的健康。 儿女长大后“远行忆念恩”,子行千里母担忧。 所以出门在外要多报平安,而且要让父母了解我们的情况,让他们放心。 在外决不能跟人家有摩擦; 假如有,可能父母天天在担心。还有“深加体恤恩”,很多事情父母都体恤备至。 甚至有时候父母为我们着想,我们还误会。 很多父母在孩子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岁月中, 体恤被误解的时候 ,父母还是默默地承受。 其实父母任何存心都是为了孩子,我们不该去忤逆,也不该否定、拒绝父母的好意,哪怕他们的建议不一定好,都要先认同父母的苦心。 总之,父母恩德“昊天罔极”,想报恩都来不及,怎么忍心再让父母难过、操心? 所以我们心不能再粗了,静下来。 人一静下来,可能很多成长过程中忽略的东西,都会突然浮现起来。 我记得,我当年辞掉学校工作去学中华文化,第二年准备重新考试当老师。 结果成绩还可以,但是都没上。 刚好当时有到大陆推展中华文化的机会, 我父亲就讲“你去看一看,假如不适合,赶紧回来准备明年的考试。 “真的是深加体恤! 成绩不错,但没考上,父亲就让孩子出去散散心。 为什么叫我“不行的话赶快回来”?毕竟也是二、三十岁的人, 再耽搁几年,怕孩子心里难受,怕孩子中年觉得好像都不如意。 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,父母都在体恤孩子。
父母恩德还有一个是“究竟怜憫恩”,父母纵使到临终,都还怜惜着自己的儿女。 有一位长者,六十多岁。 她母亲八十多岁。 这位长者她得了癌症,而她母亲临终的时候对她说,希望可以把孩子的癌症带走。 八十几岁老人家,临终还念着女儿的身体健康。 这种至诚至爱真的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感应。 母亲离去之后几个月,这位长者的癌症就转好了,恢复健康。 念力的力量不可思议。父母之恩,比天高,比海深,我们怎么来尽孝? 经典给了我们很好的教悔可以依循。
孝子是什么样子
——《弟子规· 入则孝》节要
【父母呼,应勿缓;父母命,行勿懒。 】 父母呼喊我们,要马上回应,拖拖拉拉就是轻慢,不恭敬了。 答应帮父母做的事,要赶快去做,不懒惰。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,心境就自然柔软、自然恭敬。 记得我姊姊出嫁的时候,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礼仪,其中一个礼仪让我印象最深刻,就是迎娶最后,姊夫带着我姊姊拜别父母,我在旁边观礼。 当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时候,父亲的眼泪瞬间就迸出来。 我父亲那一滴眼泪迸出来的时候,父亲的心情当下就像一束光一样射进我的心田,瞬间我的眼泪也掉下来,让我也同时感受到了身为人父的心境。 父亲照顾女儿二十多年,不知道操了多少心,不知道挂念了多少事,念念都希望孩子成长好,孩子书念好,孩子能有个好归宿。 所以父亲那一滴眼泪,是还有这么一点安慰,今天终于帮女儿找个好归宿,是欣慰的眼泪,感动的眼泪。 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、辛劳,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, 而是一辈子的爱护。 所谓“母活一百岁,常忧八十儿”,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为人父亲的辛苦、辛劳,我告诉我自己,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,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,一句不恭敬的话。 因为有这份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亲就会心生恭敬,心生欢喜。
【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。 】 父母教诲我俨的时候,恭恭敬敬的听受, 这是受教的态度。 一个人能受父母教,出社会就能受领导跟长者的教诲。 所谓“福在受谏”,能够接受父母,乃至接受别人劝告、批评的人,是最有福报的人。 而当父母责备、责罚,我们应该欣然接受,想想为什么父母生气,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? 其实,当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,身体已经受伤了。 发一次脾气,要三天身体才恢复正常。 我们要能体恤父母这份存心,对得起父母的这份关怀、爱护,今后不犯同样的过失, 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。
【冬则温,夏则凊】 这有个典故,东汉黄香才九岁,就懂得照顾相依为命的父亲。 冬天他怕父亲冷,就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弄暖和了,才请父亲睡觉; 夏天热,他就拿着扇子把床搧凉。 从这里看出,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要,他有时时去关怀父母的心,相信父母的整个生活起居,他都会尽心尽力付出。 我们从这个例子,不只学到冬温夏凊的形式,关怀父母衣食起居、 关怀父母心情的形式,会因生活方式、因时代而不同,我们更重要是体会黄香的存心。
【亲所好,力为具;亲所恶,谨为去。 】 这句怎么奉行呢? 放下自私自利,念念为父母着想,深体亲心,善体亲心。父母所希望的,我们尽心尽力去完成; 父母不希望我们有的壤习惯,我们赶快把它去掉。 父母爱子女,父母所好的,是为了孩子的健康、孩子的德行、孩子一生的幸福着想。 我们体会到这一点,那父母之所好,我们就赶快满足父母的愿望。 当然,父母所好假如不是很妥当的价值观,那就要“亲有过,谏使更”。假如看起来孝顺父母,可是是非善恶不分,那也很难达到孝。真正尽孝的人不能陷父母于不义,应该帮父母树立德行,做有仁有义的事情。
【亲爱我,孝何难;亲憎我,孝方贤】 父母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,我们要能包容、宽恕,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。 “人舆人相处,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,”不管别人对不对,自己一定要做对“。 假如父母对我们不好,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结对父母,其实父母错了,我们也错了。 周朝的闵子蹇,他母亲去世早,父亲娶了后母。 后母对他不好,冬天做衣服,用棉花帮自己亲生孩子做棉袄,却用不保暖的芦花帮闵子蹇做衣服。 刚好他父亲叫他帮忙驾车看他衣服穿那么厚还在发抖,觉得这个行为很可能让人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,就很生气,拿着鞭子就抽闵子蹇。 结果鞭子一打, 衣服破了,芦花飞出来。 他父亲看了很气愤,气冲冲地回家要把妻子休了。情急之下,闵子蹇马上跪下去跟父亲哀求,请不要赶后母走,因为“母在一子寒 ,母去三子单”,母亲在,只有我一个人寒冷,母亲假如离去,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冻。 他父亲听了很感动,气也就消下来。 他的后母更觉得惭愧,所以闵子蹇的这一份心、 这份德行感化了后母,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。 所以,人面对事情绝不能意气用事,假如都是以怨报怨,结果绝对不圆满。 我们要相信“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”,用真诚,用一颗孝心,才能上演人生一出出的好戏。 而如果我们查族谱,都会查到我们其实就是这些圣贤人的后代,祖上不是尧舜禹汤 就是文武周公。 所以我们“承先”,领纳祖宗之德,接着要“启后”,启发后代。 孔子在我们中华文化承传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,对民族的责献非常大。 他的后代很有福报,已经传了八十几世,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。 所以我们也发这个愿,承传文化,让后代子孙受益。 最后祝福所有读者身心安康,所有家族都能承先启后,兴盛起来!
转载自网络